立冬时节怎样呵护健康?立冬后养生须做好“五防”“三藏”
发布时间:2024-11-08作者:洛阳慈铭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点击:1062 次
11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节气。
立冬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如何养生?
怎样做好冬季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防治?
冬令进补适度平衡
民间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这意味着冬季是调补机体、养精蓄锐、增强体质的好时期。中医专家认为,进补应遵循因人而异、因时制宜、适度平衡原则。
“进补要适度平衡。过度进补可能导致上火或消化不良,饮食应讲究多样化,荤素搭配。”应针对不同体质,选择适合的食材和补益方法。
比如,气虚体质者容易疲劳、气短懒言,可适当食用人参、黄芪等补气食材。
寒冷天气的刺激可能导致肠胃不适等多种健康问题。
秋冬季转换之际,较易导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复发。
专家特别建议,在饮食方面,应注意调理,宜多食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冷、寒凉食物,避免外寒内寒叠加影响胃肠功能。
做好呼吸道疾病防治
冬季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多发。从防病和保护易感人群的角度来说,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建议通过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患病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一老一小”的健康备受关注。儿童免疫系统还不健全,老年人通常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在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重环境清洁卫生等基础上,还需尽早做好疫苗接种;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儿童、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前往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做好日常健康监测。
医师说,出现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应避免盲目用药。有基础病的患者若出现急性症状加重,如呼吸困难、咳嗽咳黄痰、出现咯血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立冬后养生须“五防”“三藏”
01、立冬后养生须“五防”
防头寒
立冬之后,气温下降、风大,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寒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因此,要注意头部保暖、防头寒,日常出行可以戴帽子来保暖防寒。
防颈寒
颈部是人体“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穴位。穿立领装、戴围巾都是好办法,不但能挡住寒风,还可以给脖子保暖。
防鼻寒
冬天鼻黏膜直接接触冷空气,黏液分泌会减少,鼻子的“屏风”作用也容易变差。想要提高鼻子耐寒能力,可以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晨起、晚睡前各按摩一次。
防腰寒
腰部为“带脉”所行之处,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穿衣服时要护好腰部,不要露出腰部,以免腰部受寒。还可以用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
防脚寒
寒从脚下生,立冬后要防脚寒,可以泡泡脚。
温度:水温控制在40℃左右,泡脚水要淹没踝关节处,可以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
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泡后脚部皮肤呈微红色为好。
按摩:泡脚后,先用毛巾擦干脚部,再用手按摩脚趾和脚掌心2~3分钟。
02、立冬后养生须“三藏”
藏阳:固护阳气
立冬养生,应注意:
避寒就温,衣服要穿暖;
不要过度劳累,保证足够睡眠时间;
尽量少出汗,不要剧烈运动,避免损耗阳气,可以选择比较平缓的运动,比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
藏精:养好肾脏
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如果冬季不积极给身体“藏精”,就没办法为来年春天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也就会更容易生病。
冬主肾,冬天是肾脏藏精气的时候。在中医理论中,肾脏具有储存、封藏人体精气的作用,它的这种封藏之本,跟冬天收藏的特性是比较吻合的,所以立冬时节,养好肾脏很重要。家中可以常备黄精,帮助补肾益气。还可以经常按一按肾俞穴,帮助温补肾阳。
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简便取穴:在后腰部找到正对肚脐的位置,左右大约2横指宽,就是肾俞穴的位置,
操作步骤:两手搓热后,把手心放在肾俞穴,上下揉搓,搓到腰部发热就可以,可以每天早晚各搓3分钟左右,帮助温补肾阳。
藏神:多晒太阳
藏神,就是要“内藏神气”。冬季日短夜长,光照时间缩短,人体容易出现情绪低落、体力衰退、睡眠不稳、身体疲乏等现象。想要缓解这些不适症状,平时可以多晒太阳,感受太阳的温暖与明亮,帮助调节情绪。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疑问,请与联系删除,仅用于信息交流。
- 下一篇:饮食做好“三减”应对“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