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症状说明心脏不好?
发布时间:2019-03-28作者:洛阳慈铭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点击:3211 次
什么症状说明心脏不好
心脏病的危害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对其表现出的症状,很多人却弄不明白,以至于有的人已经出现了心脏病症状,自己却浑然不知;有的人则整天为子虚乌有的不适感到焦虑。那么,什么症状才是心脏病,如何正确判断?
1.有胸闷、心慌、胸痛的症状,就是心脏病吗?
不一定。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包括胸闷、心慌、胸痛,但出现这些症状,不代表就是心脏病,也可能是神经功能调节失衡所引起。另外,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时也会出现胸闷、心慌,但需要区别的是,非心脏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胸闷、心慌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休息后可能就会好转,而心脏病患者活动量大时会加重不适。因此建议,为了保险起见,出现该症状的人应该去医院进一步诊断,以明确是否有心脏病变。
2.有的年轻人经常心跳加速,这是心脏病变的信号吗?
出现这种情况的年轻人,多数可能不是心脏疾病,尤其是年轻女性。另外,没有基础疾病的人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受到惊吓、运动后、过量吸烟、喝酒后,都可能出现心跳加速的情况,如果在上述条件下出现这些症状,不用太担心。但心率过快肯定不好,如果成人每分钟心跳超过100次,就算心动过速,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情绪、适度运动、戒烟限酒。
3.心里经常咯噔一下,感觉像是停跳了,这是得了心脏病吗?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可能是早搏。早搏的发生率很高,健康人和有心脏疾病的人均可发生,精神压力大、饮酒、喝咖啡、睡眠差等因素是诱因。早搏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没有心脏病的早搏是良性的,如果症状不明显,对生活没有影响,可不用治疗。但如果是冠心病、高血压等引起的早搏,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发现早搏还是应该去医院,让医生检查是否有心脏基础疾病。
4.一感冒就不舒服,感到心慌、胸闷、气短,这跟心脏有关吗?
有一定关系。感冒发烧后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建议到医院做心电图,如果发现早搏、传导阻滞等,要警惕病毒性心肌炎。但大家不用紧张,因为大多数人的不适是一过性的,真正发生重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人很少。生活中,我们应该加强锻炼,预防感冒。
5.什么症状应该怀疑是心脏病?
心脏病的表现非常多,例如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除了胸闷、心痛、心慌、气短、嗓子发紧等症状外,还可能有胃痛、腹痛、头晕、腹胀等不典型心绞痛的表现。双下肢疼痛、浮肿等,也可能是心衰表现,最好马上去医院,以便及时发现病情。
6.预防心脏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两种:一是改变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适当运动、饮食有规律、荤素搭配、少吃油腻;二是高危人群循证用药,比如有高血压的人一定要按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有糖尿病的患者控制好血糖,血脂高的人要管好血脂等。
心脏不好的九个表现
第一,一躺下就气短。患者平卧几分钟后出现气短,坐起后才可稍微缓解。此时应考虑患者可能出现了心衰。这是由于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患者出现气短。此时应及时到心内科就诊,同时排除肺源性疾病的可能。
第二,胸口沉重如有大石。就是平常所说的“胸闷”,若排除情绪因素及其他脏器如呼吸系统功能改变,此时应考虑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缺血。如胸闷持续数分 钟不能缓解,甚至出现胸口剧烈疼痛,则很可能出现了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应尽快拨打120,赶往最近医院,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先自行含 服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等药。
第三,衣服和鞋子突然变紧。衣服、鞋子变紧,不少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自己胖了,但对心脏疾病患者来说,可能提示心功能受损。这是由于心排出量(心室每 分钟射出总血量)血下降,肾脏血流量减少,排出体外水分减少,出现下肢浮肿、体重增加(尤其3天内增加超过2公斤),需及时就医。
第四,食欲不振。心脏功能受损的患者除了有食欲不振的表现,还可能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便秘、上腹痛等症状,多是由于右心功能衰竭,胃肠道淤血引起。
第五,头昏头晕。头昏头晕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睡眠差、颈椎病、高血压等是较常见原因。但伴随血压明显偏低的头晕头昏,可能是心功能受损等所致,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晕厥、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此时应迅速就医。
第六,焦虑不安。正常人焦虑不安大多与情绪有关,而有人在情绪稳定时仍觉心悸、心慌、坐立不安,这要考虑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心率增快、心律不齐是心慌焦虑常见原因,多由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应早期干预,防止症状进一步加重。
第七,咳嗽不止。多数人感冒会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且咳嗽在白天黑夜不会有很大差别。但一些人没有发烧等其他类似感冒症状,唯独咳嗽不 止,夜间多于晚上,平卧时比坐起时明显,此时要警惕是否心功能受到损伤。这可能是肺淤血使气道受到刺激,可伴随咳白色泡沫痰、痰中带血丝,急性发作时甚至 可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
第八,容易疲劳或终日乏力。很多心脏病患者起病便是以乏力或易疲劳开始,多是由于左心功能受损,心排出量降低,不能满足外周组织灌注所致。
第九,少尿且下肢浮肿。出现少尿和下肢浮肿,很多人常认为是肾脏出了问题。实际上,心脏功能受损会导致肾脏血流不足或体静脉压力过高,常出现少尿及下肢浮肿等。肾脏长期缺血,可致肾功能恶化,出现蛋白尿,血肌酐上升,并形成心衰加重的恶性循环。【详细】
十种特殊情况伤心脏
1. 初潮早于12岁。女性青春期来得越早,未来患心脏病的风险就越高。英国牛津大学学者发表在《心脏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与13岁以后来月经的同龄人相比,12岁以前来月经的女子晚年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增加了10%。
2. 服用减肥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院的心脏病专家安伯·肯纳认为,任何具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包括大多数减肥药)都会损害心脏。它们会升高血压和心率,从而对心脏施加压力。服药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对心脏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3. 得了重流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显示,得流感后一年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会增加6倍。
4. 孤独寂寞。美国杨百翰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感到孤独和社会隔离会使人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30%。心脏病风险较高的人群应减少使用电子社交工具、多参加户外活动、结交朋友,有条件时饲养宠物。
5.怀孕。孕妇的血容量会翻番,加重心脏负担。如果孕妇还患有妊娠糖尿病、高血压,今后得心脏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6. 情绪不佳。心情痛苦会导致真正的心脏问题,甚至造成“心碎综合征”。任何令人情绪起伏的事件(如丧亲、经济困难、经常搬家或离婚)都有可能带来心脏问题。
7. 长期大量饮酒。适量饮酒(每天不超过1杯)是安全的,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增加心脏风险。
8. 有炎症性疾病。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两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两个可怕的共同之处:它们更有可能影响女性,且会增加患者的心脏病风险。
9.童年时受过虐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童年时期经历过3次以上创伤性事件(如遭受虐待或被欺凌)的女性,成年后患心脏病的风险会上升。
10.接受过多动症的治疗。用来治疗多动症的最常用药物就是兴奋剂,这些药物会增加心率和血压,长期服用可能造成患者的心脏病风险轻微上升。
关于心脏病的12个知识
1.心脏病不是随便诊断的,不是曾经胸痛过或心悸过就是心脏病,它需要有明确的诊断标准进行判定。心脏病有很多种,可以表现为血管问题、心肌问题、心脏电路问题以及心脏瓣膜问题,对应的代表疾病分别是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和心脏瓣膜病。而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都属于冠心病,危险程度依次增加。
2.心电图的ST-T段改变不一定是冠心病,一闪而过的胸痛一定不是冠心病。冠心病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症状、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结果,最终的金标准是冠脉造影。
3.典型的心绞痛由运动诱发,持续数分钟,位于胸骨后,可有上肢、牙齿等部位的放射痛,超过30分钟的持续胸痛需要怀疑心肌梗死,应立即就医。持续疼了几周或几个月的胸痛不是心绞痛,持续只有1秒钟的更不是心绞痛。
4.怀疑心肌梗死时,不要硬撑,按压穴位、吃丹参滴丸也用处不大,必须赶紧去医院,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如果明确了急性心肌梗死,评估好了风险,必须早做决定,不能在等待中让心肌彻底缺血坏死。与其找七大姑、八大姨询问意见,不如认真听取接诊医生的建议。
5.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植入支架是为了挽救生命,而不是为了赚你的钱。进口支架和国产支架主要差别在价格上,从临床上使用的效果看,在血管再通和并发症方面并没有差异。
6.如果放了支架,就要乖乖吃抗血小板药物,虽然它们会增加出血风险,但这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相比,都是小事。此外,支架不是保险,放了支架也不是万无一失,该控制的血压、血糖、血脂还是要控制,该戒的烟还是要戒。记住,放支架不是为了让你为所欲为。
7.喝酒有益心血管健康?恐怕只有卖酒的才会这么认为。适量饮酒也不行,做到滴酒不沾最好!
8.每个人都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这从我们十几岁就开始了,年纪越大越严重。药物治疗能够稳定或延缓粥样斑块的进展,但不能逆转和消除,就像脸上的皱纹,到了年纪,总会有的。
9. 窦性心律就是窦房结主导的心律,是正常心律而不是病,每个健康人的心电图都是窦性心律,心率为60~100次/分。
10.原发性高血压不能治愈,偏方不行,中药也不行,与其苦苦追寻并不存在的除根方法,不如乖乖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11.不是只有年纪大的人才会得心脏病,年纪大的人得冠心病的机会多一些,但30~40岁的心肌梗死也并不少见。年轻人可能患有心肌病、心律失常,这些都是猝死的高危因素,千万不要认为死神不会对年轻人下手。
12.遇到身边的人发生了意识丧失,呼之不应,脉搏和呼吸消失,确认环境安全后,赶紧打电话求救,而后开始心肺复苏。掐人中、针灸没什么用处。 文章来源:人民健康网
- 上一篇:身体存在血栓有什么表现?
- 下一篇:幽门螺旋杆菌如何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