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就更多可能养生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资讯 > 养生专栏

初秋养肺注意这五点

发布时间:2021-09-01作者:洛阳慈铭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点击:3588 次

初秋养肺注意这五点

秋季是容易损伤肺气的季节,

也是需要养肺的季节,

初秋养肺要注意以下几点:

以“笑”养肺,

笑能扩张胸廓,有助于宣发肺气;

以“动”养肺,

一天中养肺的时间是早7点-9点,

这时肺功能强,可以选择做八段锦、

太极等有氧运动,强健肺脏功能;

以“气”养肺,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透气;

以“水”养肺,

要及时补充水分,每天保证8杯水,

选择温水或温蜂蜜水。

以“粉”养肺

《本草纲目》记载松花粉具有润心肺的作用,

同时松花粉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及活性成分,

能够强化肺泡功能,增加肺部抵抗力。

每天来点松花粉,秋养肺,冬无恙!

暑去秋来,身体怕“6种病”

处暑之后,秋燥逐渐出现。处暑节气的显著特征就是空气干燥,人们往往感觉皮肤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干结。所以处暑过后保健都离不开防秋燥。

处暑后,易出现6种病!

1. 咳嗽

燥为秋季的主气,燥过了头就被称为燥邪,容易伤害的就是喜润恶燥的肺脏。秋天,人体内一般都会有夏季带来的热毒,加上秋燥伤了肺的阴液,就很容易出现口干、口苦、便秘等,还有些人常感冒伴有咳嗽。

2. 皮肤干痒

处暑过后,降水减少,湿度降低,皮肤容易干燥,在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早晨起床时会觉得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便喝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皮肤干燥就容易发痒,甚至有时挠破皮肤都不解痒。

3. 心血管病

三伏天结束,气候变化之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不能忽视。从出伏到秋分正是夏秋的过渡时期,我国北方天气慢慢变凉,早晚凉爽,中午较热,气温波动较大,一天中的气温跨度大可能到10多摄氏度,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4. 哮喘

秋季是部分疾病容易发作或者加重的季节,其中呼吸道疾病首当其冲。很多人在夏季长时间使用空调,寒气易集聚在人体中,立秋过后,天气转冷,外寒入侵,与人体中的寒气内外夹攻,原有的哮喘就会急性发作。

5. 鼻炎

刚过的夏天雨水大,鼻炎人群增多,而入秋后,昼夜温差大,使得夏天没发作的鼻炎开始蠢蠢欲动。一是开空调,空调过滤网上的尘螨和其他过敏原搅动起来,进入呼吸道而引起;二是昼夜温差大,使鼻黏膜受损;三是秋季花粉传播广泛,易引发鼻炎。

6. 抑郁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常给人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过于悲伤则易伤气,中医称“悲则气消”,日久使人意志消沉,免疫力低下,易产生抑郁,因此,秋季一定要注意情志养生。

处暑养生做好“4个三”

01

处暑补水:多喝三汤

1. 橄榄酸梅汤——生津止渴

秋天,咽干发热、大便干结的情况如果发生了,推荐喝橄榄酸梅汤,生津止渴的作用很好。

秋季是新鲜橄榄上市的季节,可以取新鲜带核的橄榄三四颗拍裂,再加入两三粒乌梅加水同煮,再往糖水里放一点点盐,口感很好,还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2. 松花粉糖汤——润燥补肺

秋天的燥主要表现为温燥,大家会感觉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润燥补肺,推荐大家来点松花粉鸡蛋糖汤。破壁使用松花粉1匙,鸡蛋1只,白糖适量,锅内加水适量,水烧开后,鸡蛋去壳下入锅内,蛋熟后加入白糖和松花粉、搅匀即可饮。当然破壁松花粉也可以直接用温开水送服,或者用牛奶或蜜水调服。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松花粉能改善新陈代谢功能,具有养颜益气、美容、抗衰老、收敛止血等功效。经常食用松花粉及其制品,可滋阴润肺,保护皮肤,调理老年斑、黄褐斑等。

3. 枸杞玉竹乌鸡汤——滋补肺阴

秋季往往肺火太盛,伤肝,吃点枸杞能补益肝肾。玉竹则是滋润肺阴生津的良药。在秋天就有贴秋膘的习俗,而贴秋膘不宜选择过于肥腻的食物,这时乌鸡就是个好选择,特别适合体虚的老人和女性,滋补肺阴的效果更好。

02

处暑饮食:多吃三菜

1. 豇豆空心菜豆腐汤——祛湿健脾

处暑节气,虽然已经是初秋,但此时体内还存有湿气,养生的重点是祛湿补气。

因此,推荐一道“出伏送暑汤”——豇豆空心菜豆腐汤,既祛湿又补气。这个汤清热祛湿、健脾胃,很适合这个季节食用,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都可食用。

2. 苦瓜炒鸡蛋——滋养防燥

在这个交替的季节,既要祛湿,又要防燥,建议大家多吃三种瓜,分别是冬瓜、苦瓜和丝瓜。

苦瓜和丝瓜能起到很好的滋养润燥的作用。推荐苦瓜炒鸡蛋。不过,苦瓜偏寒凉,不要吃太多或去苦后食用。

3. 冬瓜汆丸子——润燥利尿

冬瓜汆丸子也是一道很美味,同时也很适合这个季节的菜品。猪肉本身就具有润燥的作用,冬瓜很利尿,同时营养丰富,弥补因夏季天气炎热食欲下降而带来的营养摄入不足问题。

03

处暑睡眠:注意三点

1. 早卧早起——舒展肺气

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节气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顺应阴精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一般来讲,晚上11点前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较为适宜。

2. 起床要慢——舒缓血压

处暑后,早晚天气逐渐变凉,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而应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

对于高血压患者,建议起床时遵循“三个半”原则,即醒后平躺半分钟,坐起后保持半分钟,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钟,然后再下床活动。

3. 睡前泡脚——活血解乏

秋季感到疲乏的话,可用红花、当归煎水,然后加些热水来泡脚,舒筋活血效果好,入睡前泡一下,能消除疲劳,有助睡眠。

04

处暑忌:三个习惯

1. 短裤背心继续穿——刺激血管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丰富的地方。如果继续穿短裤、背心之类太清凉的衣服,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2. 凉席还不撤——容易腹泻

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怕冬天里的寒邪侵袭。

我们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因此,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睡觉还铺着凉席的,是时候应该撤下来了。否则,受凉还易导致局部酸疼、腹泻等问题。

3. 吃生冷食物——损伤脾胃

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了,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初秋时节,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对身体很有好处。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信息交流,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疑问,联系删除。

分享到:0 用手机看
#

拍下二维码,信息随身看

试试用微信扫一扫,
在你手机上继续观看此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