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小知识:温暖过健康寒冷的季节”
发布时间:2023-12-26作者:洛阳慈铭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点击:1929 次
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注重养生保健,以应对严寒的冬季。
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冬至过后应当以食补、药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合理进补。
01、健脾嘴唇润
一到冬季,很多人嘴唇、口角就会出现脱皮、干裂的情况。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健脾是防止嘴唇干裂的关键。
维生素缺乏会使嘴唇干裂更加严重,应当多吃蔬菜水果,如果含维生素的食物吃不够量,可以选择维生素补充剂。
02、补肾发健康
很多人在冬季都容易掉发,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其华在发”,头发可反映肾气盛衰。肾气盛的人头发茂密有光泽,肾气不足则头发易脱落、干枯、变白。可以吃一些含有胶原蛋白肽的食物,让头发更强韧。
比如:肉皮、银耳、鸡爪等食物。
03、强肺皮肤滑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入冬后,肺易被干燥气候所伤,所以,入秋就该开始多饮温开水,帮助皮肤抵御干燥。
冬至养生“防三病”
01、防感冒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冷空气很容易将寒邪带进身体,引起感冒发烧,所以要注意保暖避寒。
冬天人们会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棉衣来御寒,但往往容易忽视脖子和手脚的保暖。因此,冬至过后宜穿高领衣服,出门要戴上围巾,建议脚部保暖要穿长袜和厚底鞋,抵御寒冷。此外,在室内一定要注意通风,以免滋生细菌诱发感冒。
02、防肠胃疾病
冬至过后,天气转凉,人的消化系统容易因为寒冷刺激而发生紊乱,引发各种胃肠问题。
与此同时,冬季人们偏爱吃火锅、串串、麻辣烫等来抵御外寒,但这些辛辣、热烫等刺激性食物也是诱发胃肠病突发的重要因素。
因此,冬天必须把住“入口关”严防胃病发作,饮食方面建议以好消化为主,避免吃刺激性、生冷等食物。
03、防心脑血管疾病
进入冬至节气,气温进一步降低,血管容易出现异常收缩,从而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而且,冬季往往室内外温差较大,人进进出出冷热交替明显,容易导致血管突然舒张或突然收缩,影响血流供应,从而引发心脑血管问题。
因此,冬季一定要做好心脑血管的保养工作,以防诱发各类脑血管疾病。早上醒来之后,不要立即起床,可以先躺几分钟再起床活动。
与此同时,尽量少吃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以及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油,有助于保护心脑血管健康。
此外,外出的时候,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气入侵刺激心脑血管。
冬至与养生的关系
冬至是养生的重要节点,因为它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冬季被认为是“养生之本”,因为它是生命活动的休养生息时期。
根据中医理论,冬季的寒冷天气容易伤及人体阳气,而冬至正是阳气最虚弱的时候。因此,冬至养生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增强抵抗力。
冬至养生小知识
适度运动
冬至时,尤其要注意适度运动。冬季天气寒冷,过于剧烈的运动可能会导致身体过于疲劳。选择适度的室内运动,如瑜伽、普拉提或散步,可以帮助维持身体的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
补充维生素D
冬季阳光不足,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减弱,因此需要通过食物或维生素D补充剂来维持正常的维生素D水平。维生素D对于骨骼健康和免疫系统至关重要。
保持温暖
冬至时,保持身体温暖至关重要。穿上足够的衣物,特别是保护头部、颈部和腰部。保持脚部温暖也很重要,因为中医认为“头、颈、腰、脚”是人体的四大散热部位,易受寒冷侵袭。
注重情绪健康
冬季天气阴冷,容易引发情绪低落。要注重情绪健康,与亲友保持联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避免孤独感的产生。冥想和呼吸练习也可以帮助提高情绪稳定性。
增加热汤和热饮
喝热汤和热饮可以帮助保持身体温暖,促进消化。姜汤、红枣汤和花生糊等热饮品也有益于滋补身体,提高免疫力。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疑问,请与联系删除,仅用于信息交流。
- 下一篇:消化道病怕冷?医生教你打寒冬